“我自己就出生于一个聋人家庭,我明白他们吃的苦。”助聋志愿者边海桢深耕助聋门诊13年,带领团队服务1.3万名聋人,相当于上海每6名聋人里,就有1位接受过边海桢的助聋志愿服务。他钻研医学手语精准表达“痛感”差异,陪患者进手术室翻译,更将服务拓展至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
今年6月,边海桢的名字出现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这是由中央社会工作部牵头发起的全国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活动,每年评选100个最美志愿者、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24年度,上海有13个先进典型上榜,这是上海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鲜明注脚。
边海桢的故事,诠释了上海志愿服务的深层价值:不仅是服务,更是联结。在每一次精准对接、每一次生命接力中,边界悄然消融,包容的纽带被精心编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个体,主动走出“小我”,将心力倾注于上海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福祉时,人民城市理念正内化为一种血脉相连的归属感。
以“四个100”先进典型培育为牵引,在上海这座以开放、创新、包容著称的国际大都市,志愿服务早已超越简单的公益行为,精妙地融入了城市运转的肌理,成为精细化治理的柔性引擎,更是人民城市最温润的底色。
上海志愿服务的发展之路,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在价值维度上,志愿服务秉持自愿、无偿、公益、利他的理念,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彰显了向上向善、奋发进取的价值追求,成为了提升上海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在机制创新上,志愿服务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社区主阵地,探索志愿服务有机嵌入社会治理的路径模式,通过“社企联动”“跨界协作”等扩大群众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人文沉淀上,它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深度交融,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民生温度
超大型城市上海,其治理的挑战与复杂程度不言而喻。面对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志愿服务,以其无处不在的触角与灵活形态,成为填补缝隙、弥合鸿沟的柔性力量。
闵行区疏影路的泊寓公寓内,有一处楼房,患者们都熟悉:“那是‘小布家园’。”这栋楼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公益基金会,为异地求医的家庭打造。42间爱心房累计提供3.3万个免费房晚,惠及2252个家庭。
在小布家园,有一个共享厨房,里面总是热气蒸腾,异乡的父母在这里可以亲手为孩子烹制家乡味,最平凡的人间烟火,此刻成为最深的抚慰。更可贵的是,受助家长自发成为志愿者,形成独特的“家长志愿者自治”模式。受助者转身为助人者,“助人自助”的公益闭环在此悄然运转,个体困境转化为互助共生的社区温情。
“未爱小屋”则织密了守护未成年人的安全网。它汇聚575名专业人士智慧,开发AI心理平台,提供7×24小时“不打烊”的守护;原创《正向养育指南》获得国际认证;“高原未爱小屋”更将上海经验辐射至西藏、云南,惠及2.3万名青少年。其构建的“1数智平台+5师力量(如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6大服务模块+N个空间覆盖”体系,用科技与专业守护未来,已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未成年人保护“上海方案”。
面对老旧小区燃气安检入户难,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联手申能集团创新推出“专业+社区”双志愿者联动模式。344名燃气专家携手2220名社区“熟面孔”志愿者,组成“燃气管家”队伍。他们采取“一户一策”精准攻坚,为2014户长达4年未能入户的家庭完成安检,并为667户劳模家庭更换安全灶具,将风险消弭于无形。
实践中提炼的“亮身份、讲来意、强宣传、做安检、查隐患、快处置”六步法,更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治理标准化范本,展现了专业力量与社区智慧融合的治理效能。
制度创新
这柔韧背后,是上海在制度土壤上的深耕与智慧。
就在今年7月,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围绕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15条具体措施。
突出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善于从社区达人、乡贤能人、居民自治文体团队、退役军人、离退休干部中挖掘和培养志愿者骨干,组织动员青年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关爱行动,鼓励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多元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上海正持续织密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捷、运转高效的志愿服务协同网络。
顶层设计的蓝图,在基层沃土中结出形态各异的创新果实。各区、街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出极具生命力的本土化模式。金山区朱泾镇钟楼居民区以“志愿+”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构建“1中心+3站点+200微站”三级网络,以“按需点单”精准匹配服务。法律志愿者参与化解,纠纷发生率降40%,医疗队服务1200人次;“6677书房管家”创新共享空间模式,让在职居民周末化身社区导师。其“童声议事-青年智囊团-银龄督导队”架构,实现全龄共治的民主实践。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在衡复风貌区打造“音乐好邻居”“午间音乐会”等文化志愿品牌,年惠及10万人次;建立“街区共治委员会”,推动178家商铺参与“全域门责制”;更以“15分钟思政育人圈”孵化20个校外实践基地,让红色基因在志愿服务中传承。
最美志愿者带着小志愿者实践,老带青,老带新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睦邻品牌”在全市首创“骑守联盟”,引导快递小哥参与禁毒巡查、帮扶独居老人;依托法治资源培育矛盾调解团队,3年化解纠纷1503件;“爱传递”项目更将再生电脑教室建到蒙古国、布基纳法索,让志愿精神走向世界。
磅礴暖流
专业志愿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跨界转化力”——将技术势能转化为社会效能。上海正充分发挥人才高地的专业优势,推动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向志愿服务转化,实现“高精尖”与“普惠性”的有机融合。
比如“脑智擘未来”让科学飞入寻常家: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团队将克隆猴、脑机接口等前沿成果转化为30部科普动画、20项趣味实验,15次深入乡村开展夏令营,为3000名青少年点燃科学梦想;为孤独症儿童开发社交干预课程;为5000名老人提供脑健康服务,让高端科研资源惠及弱势群体。
志愿服务的温度,更在于它如何成为城市精神的生动表达与培育载体,在于无数个体以凡人之力书写不凡担当。
阿思势(Maskay Ashish),一位来自尼泊尔的外籍医生。他创立的血缘(Bloodline)献血组织,覆盖14个城市,已汇聚2500名国际志愿者,为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患者开展生命救援。
张灿红30年守护“星星的孩子”。这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辞去工作创立“彩虹妈妈工作室”,独创“生活情景教育法”帮助儿子成长,更通过抖音直播惠及数万家庭。她推动家长互助喘息服务,调解家庭矛盾,诠释了“母爱无疆”的志愿情怀。
陈彩英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两赴新疆,在叶城、巴楚开展心理辅导逾18场,访谈百余名师生。返沪后创办家庭教育工作室,主编《智慧家长》,为20所学校提供督导。她用“银发力量”开展实践,让教育之火燃亮边疆。
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通过同伴教育模式,植入“自助、互助、助社会”理念,组建一支486人的同伴队伍,制定《同伴禁毒志愿者星级评定办法》,为82名成功戒毒10年并从事志愿服务的同伴颁发“涅槃重生奖”,组织同伴巡讲600余场,足迹遍布上海219个街镇。如今,同伴教育模式已走出上海,辐射至北京、湖北、四川、江苏等地戒毒场所,成为全国禁毒的闪亮名片。
“上海温度”服务边疆文化志愿者团队牵头促成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与喀什及四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成立“沪喀融媒合作基地”,选派骨干“手把手”开展新闻报道和短视频制作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他们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改变始于个体的觉醒,成于群体的共行。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上海正以千万志愿微光,汇聚成建设人民城市的磅礴暖流——这不仅是城市软实力的“金名片”配资排行,更是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上海实践”。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